
朝珠是是清代宫廷服饰制度的一部分,质地有珊瑚、金珀、蜜蜡、象牙、奇楠香等。其材质的选择关乎使用者的身份以及使用场合。据载,皇帝祭地时用蜜蜡、琥珀朝珠。民公、皇贵妃、贵妃、妃、 嫔朝服亦然。但也有用珊瑚、青金石、绿松石者。
(图一)
朝珠由一百零八颗各种材质的圆珠,配以其他材质的记念、佛头、背云、结珠而成、故宫博物院藏有为数不少的金珀、油珀、蜜蜡、琥 珀朝珠,有的至今还保留着黄条墨书。如一挂蜜蜡朝珠上所系黄条墨书称“乾隆四十五年正月初十收造办处呈”。嘉庆时期的一挂油珀朝珠,黄条墨书‘嘉庆十四年三月二十五日收,包衣昂邦呈览油珀朝珠一盘,云玉佛头塔,背云、蓝宝石记念、大坠角,紫碧玡口,蓝宝石小 坠角2个,小坠角1个’(图一)。
又如道光时期的一挂蜜蜡朝珠,黄条墨书“道光二十三年七月二十五日收鞥可交”。可知因事关服饰制度,琥珀类朝珠的制作历代相袭。(图二)
(图二)
蜜蜡朝珠,清道光,周长175cm,清宫旧藏。
此蜜蜡朝珠有伤缺,现存107颗。蜜蜡珠体圆润均匀,大小一致。佛头及佛头塔为碧玺。珊瑚记念三串,记念坠角用碧玺,背云用红宝石。整盘朝珠以明黄色绦贯穿。附黄条,其上墨书:“蜜蜡朝珠一盘,碧玺佛头塔小坠角,铜镶红宝石背云大坠角,珊瑚记念。道光二十三年七月二十五日收鞥可交。”
朝珠,
清代朝廷最有逼格的配饰,
地位、脸面,
尽在其中,
而琥珀,
朝珠之中必不可少!
朝珠之兴起,
从清代开始,
整个朝廷都爱盘串,
皇帝到官员,
每个人脖子上挂一串,
只要是开会,
不戴串,不让参加,哈哈...
甭笑,这都是真的,
清朝时,
礼制非常讲究,
宫中的朝会、大典,祭天祀地等,
都必须佩戴朝珠,
而且还不能戴错!
比如说皇帝,
宫中的朝会大典,
明黄色朝袍佩挂东珠朝珠(上图);
天坛祭天,
蓝色朝袍佩挂青金石朝珠;
地坛祀地,
明黄色朝袍挂蜜珀朝珠;
日坛朝日,
红色朝袍挂佩红珊瑚朝珠;
月坛夕月,
越白色朝袍佩挂绿松石朝珠。
所以说,
朝珠在清代,
绝对是配饰之中祀地最高,
满满的都是皇家逼格。
不光皇帝如此,
大臣们根据品级不同,
在各个场合,
也必须佩戴不同材质、大小的朝珠,
这就是朝珠的礼制,
意味着“天人合一”,
无论君臣,
都蕴含着神圣和权威的色彩。
朝珠之始,
由佛家“念珠”衍生而来,
分六部分组成:
身子、佛头、背云、记念、大坠、坠角,
按一年12月、24节气、72候的说法,
总和为108颗。
朝珠将108颗珠子,
每27颗间加入一粒大珠,
称为“分珠”。
分珠共四粒,
色泽和大小需一致。
其位于颈后的那颗,称为“佛头”,
佛头之下,
紧贴一颗葫芦形的佛头塔,
佛头塔穿缀丝绦,
丝绦中部有背云,
绦末端垂一颗坠角。
佛头塔左右两侧穿挂有三串小珠,
每串有小珠10粒,
称为“记念”。
佩戴时,
佛头、佛头塔、背云和坠角,
均从颈后垂于背后。
朝珠,
清代王朝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,
即便是当官的,
没达到一定品级,是不让戴的,
戴了犯法。
比如大清《会典》规定,
京官,军机处、科道、侍卫、礼部、
国子监、太常寺、鸿胪寺等处所属官员,
不分品级一律可佩戴朝珠;
地方官员,
文五品以上,武四品以上,
方可佩戴朝珠;
参加典礼的司事、侍卫,
凡参加典礼不分品级一律佩戴朝珠,
以重观瞻。
而且不同品级官员所配朝珠,
按照官品大小、地位高低,
用珠和绦色都有区别。
九品十八级,绝对不能乱戴,
不是我有钱买得起就可以随便戴,
自古君臣有别,
戴错了,有可能要杀头。
民间传说,
乾隆皇帝有一次让刘罗锅气得够呛,
就故意夸他,赏赐朝珠一串给刘墉,
刘墉一琢磨,皇上这是真生气了,
我要是不要,杀头,
要是要了,只要一戴,还是杀头,
于是,三拜九叩谢了恩,
恭恭敬敬地捧着朝珠回了家,
挂于祖上祠堂,日日焚香礼拜,
皇上一看消了气,本身又不是真想杀他,
于是刘罗锅即光宗耀了祖,又免除了灾祸。
由此可见清代对朝珠的重视和严苛。
不管怎么说吧,
这朝珠满身都是皇家的贵气,
而琥珀作为朝珠最重要的成员,
身受的那是历代帝王的恩宠,
皇恩浩荡!
您看乾隆爷就连画个像,
手中也盘着琥珀朝珠,
绝对的皇家逼格,
贵不可言!
当前文章标签:清代蜜蜡朝珠价格|清代琥珀,蜜蜡朝珠|转载请注明出自蜜蜡世家:http://www.wwjie.com/ 蜜蜡和琥珀专业网站